京娱app下载安装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京娱app下载安装 > 新闻动态 > 崔琦12岁走出河南农村,到美国后获诺贝尔奖,晚年:后悔离开家乡

崔琦12岁走出河南农村,到美国后获诺贝尔奖,晚年:后悔离开家乡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8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21

2016年,超过一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,呼吁绿色和平组织及其支持者别再反对转基因作物,特别是别再抵制黄金大米了。

专家觉得,黄金大米维生素A含量挺高,世界上好多贫困地区的孩子,就因为缺维生素A,导致失明的人很多。

黄金大米对减少贫困孩子睡不着的情况很有帮助,应该让它继续种和用。

在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奖者里,大家发现了一个认识的人——崔琦。

这封联名公开信引发了连串争议,这次事件的主角——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,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。而那位美籍华裔的诺贝尔奖得主崔琦,他的故事也开始慢慢进入大家的视野。

【少年天才】

1939年,崔琦在河南省宝丰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呱呱坠地。

崔琦的老爸崔长生就是个种地的农民,老妈王双贤呢,原本是富贵人家的女儿,但因为那时候讲究什么三从四德,女的不让多读书,所以她认识的字并不多。

崔琦有三个特别出名的舅舅,他们分别是王治军、王治安和王治环,在当地都很有名气。受到这些优秀家人的熏陶,崔琦的脑子也特别转得快。

崔琦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他妈妈已经41岁了,爸爸也42岁了,可以说是很晚才有的孩子。

崔琦虽然是家里最小的孩子,但爸妈从没宠着他,相反,妈妈总是想办法提升他的各种能力。

等崔琦年纪稍大一些,家里就让他去田里帮忙干农活,还有做些自己能做得到的家务事。

后来,崔琦聊起小时候的事儿,说起家里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:“我在乡下那会儿,天天就是种地、割草、放牛,能念完中学那真是走运。我妈虽然自己不识字,但她特别有眼光,硬是要我上学。”

虽然妈妈被老旧思想影响很深,但她一直很看重崔琦的学习。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,崔琦去私塾上了学,并且成绩特别好。

到了12岁,崔琦已经是大家公认的“小天才”。村里分的地,不管啥形状,崔琦都能一下算出面积来,一点不差。

看到年轻有为的崔琦,村民们一个个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。

崔琦念完小学后,他妈妈为了他以后能更好,硬是要他去香港,找他姨妈去。

出发那天,妈妈专门给崔琦做了棉衣服、棉裤子,还有鞋子袜子。那时候,他们俩谁也没想到,崔琦这一走,就再也没能见上父母的面。

离开家乡的那天,崔琦没有叫上朋友一起,当他走到村子入口时,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。

刚到香港上学,崔琦面对一个全新的地方,还有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,感到非常不习惯。他好几次都想打道回府,还给妈妈写信说想回家。

看到崔琦心里不踏实,妈妈总是耐心地开导他,鼓励他别放弃:“别老惦记着家里,专心学习,这样我们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
收到老妈的来信,崔琦的心情慢慢平复了。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,崔琦考进了香港培正中学,从此走上了学霸的征程。

崔琦去了香港后,和家人的联系就没那么频繁了,就像他外甥说的那样:“大概一年就一两封信,舅舅不怎么写,主要是二姨和三姨在写,舅舅偶尔会附带说说自己的近况。”

【飘洋过海】

事实证明,崔琦真没辜负大家的期望。1958年,他因为成绩出色,得到了去国外深造的机会。

崔琦仔细打听了芝加哥大学的情况,深思熟虑后,他决定学习物理专业。

崔琦在芝加哥大学刻苦钻研,在众多高手堆里依然很出色。那时候的崔琦虽然年纪还小,但成绩已经是顶呱呱的好。

那时候,崔琦为了让家里的爸妈不那么辛苦,一边打工赚学费,一边还钻研物理,忙得几乎没有空闲时间。

1967年,崔琦通过多年的辛勤付出,终于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物理学的博士头衔。

崔琦因为特别能干,被美国人看中了,于是他进了贝尔实验室,开始了自己专业的物理研究之路。

崔琦为了拿到靠谱的研究资料,到处跑腿,他差不多靠两条腿把波士顿和佛罗里达州都踏遍了,四处搜集信息,就是想找个厉害的磁场,好让“量子液体实验”能更进一步。

崔琦的日子里,全都是物理和实验,他从不找乐子,一直埋头苦干,工作强度特别大。

1982年,崔琦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教授,主要研究电子材料的基础特性。尽管他集科研人员、教授、物理学家等光环于一身,但崔琦却从未因此而自满。

其实呢,他非但没放松,反而对自己更狠了,在电子、量子这些领域不断突破,给现代物理学的各个分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石。

过了两年,因为崔琦做出的杰出贡献,美国给他颁发了浓缩物质物理领域的巴克利奖。到了2004年,崔琦还荣幸地成为了美国国家工程院的院士。

1998年的时候,崔琦经过不断努力,终于取得了突破。他发现了一个新理论:在特别强的磁场和超低温环境里,电子之间会相互作用,形成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量子流体。

电子和量子之间怎么互动、有啥关系,这事儿在量子物理学里可是个大发现。就这样,崔琦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天才,一下子就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物理学圈子里出了大名。

崔琦让整个物理学界都震惊了,因为他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奖,这是为了奖励他在电子量子流体方面做出的杰出发现。

就这样,崔琦成了李政道、杨振宁他们之后,第六个拿到诺贝尔奖的华人。同一年,他还得了富兰克林物理奖,在物理学界的名气又大了不少。

崔琦拿诺贝尔奖的那天,表现得特别淡定。他还是按老规矩,先去医院做了个体检。路上听到自己得奖的消息,他也没跟谁说。

崔琦没急着给琳达打电话,也没去找在哈佛学艺术的女儿艾琳,而是选择一个人,好好享受一下“出名”前的那段宁静时光。

就在这个时候,崔琦工作上顺风顺水,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温馨小家。在奥古斯塔纳学院求学时,他邂逅了一位名叫琳达的挪威裔美国姑娘,他们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,两颗心也悄悄地靠近了。

因为实际情况的限制,崔琦和老婆一直都没把喜欢说出口。之后,崔琦去芝加哥大学深造,没想到又碰到了琳达,他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,于是拉着琳达的手,一起步入了婚姻的礼堂。

结婚后,崔琦和琳达两人关系很好,互相尊重,他们还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。虽然住在美国,但崔琦一直很看重给女儿们传授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。

他亲自教孩子们学中文,受崔琦的影响,两个孩子说起中文来都非常顺溜。

对一个搞科研的人来说,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可是非常大的荣誉。大家都为崔琦得的奖高兴得不得了,可他呢,还是跟平常一样,不紧不慢,十分冷静。

崔琦的学生们记得,教授领奖后回到学校,大家都围上去恭喜他,但他只是笑笑,简单说了句谢谢,然后就悄悄躲开了。当了这么多年教授,崔琦还是个不折不扣的“怕社交”。

普林斯顿大学为了赞扬崔琦的成就,特别办了个记者招待会,想让崔琦上去说几句。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,崔琦就是不答应。

他一向都很淡泊、不张扬,对名利场上的那些炫耀完全不在行。学校方面一再坚持,崔琦没办法,只好上台简单说了几句。

不穿西装打领带,也没带上提前写好的讲话稿,崔琦就穿着他平时在实验室里的衣服,面对着观众席上接连不断的问题和众多摄像镜头,他只是笑着,微微点头回应大家。

崔琦的演讲虽然只有短短三分钟,但却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。

他这么说:“我真是走了狗屎运,才能搞上现在这份研究活儿。说白了,就是玩些有意思、带劲还赚钱的东西。”

表面像个不拘小节的商人,其实心里头对物理学爱得深沉。崔琦老师的学生们回想起,他一直都是这样。

崔琦老师上课时总是很严谨,不讲情面。但私下里,他却是个挺内向、容易害羞的人。在同学们眼里,崔琦还是个闲不住的人。他对好多事情都感兴趣,特别喜欢打篮球和唱歌。

个子将近两米真不低,天生聪明学习棒,国语英语数学样样行,生活琐事却常犯迷糊,五块钱当一毛钱花。

写字时候,他笔下生风,字迹歪歪扭扭像一团杂草;指挥音乐时,动作好似南拳北腿在比武,歌声悠扬,姿态潇洒有范儿……”这就是同学们眼里最真实的崔琦。

崔琦这个拿了诺贝尔奖的中国人,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。有人觉得特别骄傲,觉得他是国人的光。但也有人挺纳闷:他学问这么好,为啥不回国呢?留在外面,也不回家孝顺爸妈,为祖国做点贡献?

面对外面的疑问和责怪,崔琦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悄悄地用自己的方法来为祖国做贡献。

崔琦在美国物理学领域站稳脚跟后,始终留意着祖国科学事业的进展。

崔琦常常和国内的专业人士一起聊天讨论学术上的难题,为中国科学界和物理学界解决各种棘手问题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在改革开放刚开始那会儿,崔琦回到了中国,给大家讲课,分享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向。他为推动中国二维电子系统物理和低维量子物理领域的发展,给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。

同时,崔琦也大力促成《中美原子、分子及凝聚态物理合作研究备忘录》的落实,为中国物理体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为了让国内的科学更上一层楼,我们国家请崔琦来当中科院的荣誉教授。给他这个荣誉,就是国家对他的肯定,也是表明他的成就非常高。

有了国家的支持,大家越来越盼望崔琦能回国。一切条件都具备了,感觉崔琦回国这事儿就快要成了。大家盼星星盼月亮,可崔琦回国的消息还是迟迟没来。

【异乡求学,悔不当初】

崔琦为啥老是不回来呢?在1999年的一次记者采访中,崔琦终于说了实话。原来啊,虽然他半辈子都在外面漂泊,但心里一直想着祖国,魂牵梦萦的。

但是,再怎么想念,崔琦回到家乡时心里还是难免有些害怕和难过。在美国专心搞研究的时候,崔琦满心就想着要有所成就。因为距离远、时间紧这些实际原因,崔琦很少有机会和家人联系。

等崔琦事业有成的时候,却得知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。听到父母永远离他而去的消息,崔琦心里特别难过。想要孝顺父母,可他们已经不在了,这成了崔琦一辈子的遗憾。

平复心情后,崔琦把悲伤和愤怒转化成了动力,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,暂时把个人感情放到了一边。

崔琦明白看到东西会想念人的心情,要是回了中国,瞅见爸妈以前住过的地儿,心里头肯定会更难受。

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、爸爸背后的辛勤努力,还有邻里间无私的援手和鼓励,构成了崔琦心底最温馨的回忆。崔琦舍不得这份美好的想象,所以每当说到要回国,他总是满心纠结。

崔琦年纪大了以后,慢慢对人生有了新的体会。在外面漂泊了几十年,他现在更向往的是能像落叶回到树根那样,有个安稳的归宿。

2014年的时候,崔琦打定主意要回到祖国。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,而是和夫人、女儿还有外孙女一起。这么多年后再次回到中国,崔琦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激动。

崔琦和家人一起回到老家河南宝丰县肖旗乡的范庄村看了看,他一个劲儿地夸奖中国变化大,还特别珍惜这次能回家的机会。

望着家乡闻名的汝瓷,崔琦感慨道:“以前跟朋友们聊天时,他们老提起汝瓷和宝丰,我总是自豪地说那是我老家的宝贝。今天,总算亲眼见到了。”

之后,崔琦得到了杨澜采访的邀请,当被问及在美国生活的体会时,他的答复出乎了大家的预料。

崔琦在美国打拼了好多年,最后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,赚了很多钱,地位也高了,权力也大了。怎么说呢,他去美国留学的那段经历,真的是给了他特别大的助力。

崔琦感慨道:“我现在挺后悔当时选择去美国读书,其实啊,对我来说,能留在父母身边好好尽孝,比啥都强。”

杨澜好奇地问:“要是你12岁那年没出去念书,现在会是个啥样呢?”

崔琦说:“要是能重来,我宁愿一辈子留在农村当农民,家里多个帮手照应着,爸妈可能就不会不在了。”

一番话让人听得心酸,崔琦心里一直有个过不去的结,那就是他爸妈的去世。他压根不知道爸妈走了,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,真是太可惜了。

崔琦心里老是想着,要是当初自己没去美国,可能救不了爸妈的命,但好歹能陪他们走完最后一程,给他们料理后事,尽一尽当儿子的本分。

尽管时间慢慢减弱了崔琦对父母的歉意,但他心里还是过不去这个坎,始终没法让自己放下。

崔琦拿了诺贝尔奖后名气大增,但他没忘爸妈的叮嘱,一直努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为了弥补小时候上学的不易,他给老家捐钱建了个小学。

要是崔琦的爸妈还在,他们看到这些可能会很高兴。2003年的时候,宝丰县翻新了崔琦的老房子,还特意弄了个展示厅。关于崔琦小时候的事情,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……

2019年的时候,崔琦和他的夫人一块去参加了宝丰一高的一个讲话活动,在那会上,崔琦讲道:

我离家好多年了,可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乡的教育情况。

教育孩子是个慢功夫,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,因此老师们得看得长远些,要多激发孩子们的兴趣,带着他们去发现科学的神奇之处,成为能真正给孩子人生带来启发的人。

崔琦心里一直装着妈妈以前的教育理念,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,从来都没有停过。

崔琦回到中国后,到处为教育和科学出力。这么看来,这或许正是他填补过去遗憾的一个好办法……

【参考资料】

《新天地》杂志在2019年的第一期里,讲述了诺贝尔奖得主崔琦的故事——《崔琦:是妈妈的深谋远虑让我一路成长》。
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在2015年12月7日报道说,香港正期盼着“科学的繁荣新时代”。

[3]2012年12月8日,中国青年网报道,崔琦拿了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。